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18 13:25:26 | 来源:中国民族网 | 作者:张庆安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发展,绿色,生态,民族,地区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期间,深入安吉县和杭州西溪湿地,调研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浙江既是“两山论”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多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分别写入了党章和宪法。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有序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全面恢复,但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总书记此时赴浙江调研,蕴含深意,对全国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意义尤其重大。

民族地区作为我国重点的生态功能区、资源涵养区,是深度贫困和集中连片特困的重点区,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在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民族地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全过程,将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抓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民族团结、富民强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图为湖南湘西州的“边城”茶峒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赋存充沛,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地区整体仍具有并将长期具有欠发达的区情。民族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把握好区情和阶段性特征,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就在于解决好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我国民族地区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64%,拥有全国75%的草原面积、44%的森林面积以及66%的水资源。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联系更加紧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也更加重大。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生态系统关系着全国经济社会的总供给。因此,要因地制宜实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其基本要义就是先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全面系统地开展经济社会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从绿色发展角度、不考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不论产生了多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都是低质量和不可持续的。

绿色发展是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民族地区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投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资源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9年,我国民族八省区国内生产总值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6.8%,近两年增长幅度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截至2019年11月底,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2018年的603万人降到11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下降到0.79%。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民族地区整体落后的状态没有改变,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也还在拉大,尤其是发展质量的差距更为明显。放眼全国,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都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仍然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将绿色扶贫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走绿色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实现人均增收,是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绿色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全球性生态危机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而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已成为全世界的重要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必须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参会的各国代表提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周边14个国家跨境而居,2.28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140个边境县(市、区)中,分别有1.9万公里边境线、111个边境县(市、区)在民族地区。此外,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山相连、水相通,语言、文化、风俗、自然资源禀赋相同或近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尽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民众思维行为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但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合力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仍是大家的共同诉求。为回应这种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要“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共谋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认清个体和国情差异,在各地异质性的基础上引导各国各地区树立绿色发展的共同目标,履行好大国担当。努力将各国各民族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逐步形成一批潜力巨大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更加开放互利互享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这不仅可以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对于周边乃至“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云南罗平县金鸡峰丛油菜花田日出景色 新华社 秦晴/摄

积极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民族地区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必须贯彻好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绿色发展示范区。具体而言,需要从5个方面着力:

正确认识和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论述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美丽的民族地区指明了思路:其一,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就要求民族地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要有“天—地—人”的整体观;其二,强调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就要求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有追求真、善、美的品质,欣赏并保持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其三,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就要求民族地区不仅要在开发利用上、也要在提升保护恢复生态上遵循系统性与协调性的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发展不是简单的山清水秀、环保有机。绿色发展理念是辩证统一的思想论、方法论,是治国理政、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全面提质转变。它是更宽视野、更深层次、更高要求的开放发展观,是在新时代下运用大数据、云平台,提供更好、更强、更优、更有机健康的产品和更为透明、便捷、舒适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绿色发展意味着民族地区拥有更广阔的平台和市场以及更多的消费者,意味着民族地区迎来更多更好更快的发展机遇和更加美好的时代。因此,民族地区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创新、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努力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加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建立总体协调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民族地区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摆脱发展的“速度情结”、路径依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深化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在内的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总体协调机制,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特色鲜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自身造血能力不强,有必要坚持中央大力支持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差别化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绿色产业。

在国家层面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的政策措施。民族地区应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各项规划的指导下,立足新的国土功能区划分和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运用精准思想,发挥比较优势,制定适应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协调准则。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要抛弃“GDP为大”、争项目资金和产业发展求大求全的传统思想模式和惯性。同时,在绿色产业发展中,要突出企业主体与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建立全民参与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

制定完善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具体落实措施,探索绿色发展新举措。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和评价考核办法。同时,在《“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两个国家级规划中,也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对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民族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改善、放管服改革等方面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各级各部门都要把重心调整到抓落实、抓推进上,出实招新招,干实事、见实效,努力建设好生态安全屏障,因地制宜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激活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资源丰富多样、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是民族地区推动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和重要支撑。民族地区发展绿色产业,有助于本地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获得国家支持、国内外市场认可、准入和份额的扩大,进而驱动创新。民族地区应结合本地优势,充分从技术、产品、人才、管理等方面挖掘传统产业“绿色基因”,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改造与优化升级。同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发展绿色产业,同时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扎实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坚持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在土壤采样及重金属处理监测能力建设、监察及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以及环境监测、监管、信息网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实施好退耕还林(草),建设生态公益林,开展石漠化治理,打造铁路、公路、景区景观林带,打击违法砍伐、采挖、捕猎行为,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三增长”。要有力推动生态产业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绿色扶贫,大力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工业为主的绿色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走向全国和世界的绿色食品、旅游商品、生物制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环保产业品牌。

坚持创新协调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比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对绿色发展认知度较弱、绿色产业集群度不高、绿色产业科技含量有限。要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走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绿色扶贫工作的开展。围绕脱贫攻坚产业扶持、项目推动、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做强做大绿色产业,满足国内外消费升级的需要。

要将工业化、城镇化和绿色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决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引进循环流动发展模式,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使之成为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的必要手段。由于交通地理和人才资源限制,在民族地区的许多工业园区,会出现大项目、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进不来、驻不下”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功能区的差异化划分,加强重点示范绿色科技园区的建设,以“科技兴园”“特色主题”为战略思想,按照差异化、绿色化、品牌化、创新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和“小机构、大服务”的园区组织运行模式。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大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把工业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的激励系统中。

要充分运用数字平台经济思维和模式,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物理区域空间集聚改变,打造跨空间的网络数字经济体。立足丰富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可将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主导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必须实现协调发展、协作发展、共享发展,在互联网、云平台、立体交通背景下,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经济、地理经济等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重在打造跨空间的网络数字旅游市场主体。在对口支援制度机制框架下,建立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共享的经济体。


本文作者为民族团结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