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振兴 代表委员开出这样一剂“科技药方”

发布时间:2020-05-28 10:05:28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李丽云 乔 地 刘 昊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印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理论,代表委员,中医药科技

“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中医药的振兴需要科技的支撑,此次中医药结合众多科技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应用,让人们看到了中医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日前,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出任主任。该实验室拥有储备了6万多份中药组分的世界最大中药组分库,让中医药科技创新“如虎添翼”。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也对深入开展中医药研究谏言献策,如加强中医药抗病毒研究,应对新发病毒传染病;加强前沿技术引入消化,促进中医药关键技术创新等。科技能够赋予传统中医药更多科学精神、科学手段和科学内涵,不仅治得好病,还要探究内在机理。经此一“疫”,中医药发展未来可期。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的重要武器

“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中医药理论在哲学层面相对固定,在技术方法层面一直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会吸收不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丰富自身的学术内涵。中医药一直与时代同步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快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如何以原创理论和技术解决健康、临床、产业实际问题,更好满足当前迫切需求。”张伯礼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伯礼认为,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千年不衰,历久弥新,根本在于临床疗效,许多疾病难题能从中医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如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守正”就是保证临床疗效,“创新”就是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守正创新就是围绕临床疗效和产品质量这两个核心问题,开展现代科学研究,不同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都值得学习借鉴,与中医药结合得越紧密越好,但要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做到我主人随,不能在发展中丢了自我。

为传统中医引入现代科技,张伯礼并不孤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王伟明认为:“科技创新就是中医药播新苗、谱新篇、展新貌的重要武器,运用现代前沿科技实现传统中药材产品的质量提升、量化生产、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促进中医药跨界跨学科优质发展。”

王伟明建议,在科研上,加强对中医药“古方新用”的挖掘、筛选和研究,对具有战略性的新药品种加快开发速度、加大储备力度,推进中药科研和中医临床的“一体化+对接式+均衡化”发展,对于未来的急性传染病防控和中医药产业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

特别是在时下最受关注的抗病毒领域,加强中医科研,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应加强广谱的、精准的、前瞻的抗病毒中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司富春建议,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系统生物学方法等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抗病毒的医籍、文献资料、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深化中医药抗病毒理论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律和经验,加强中医经典名方的抗病毒研究。

推动中医药向国际化发展

“目前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的研究与保护措施不力,没有自主制订相应的国际标准,与先进国家技术交流不够。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首先需要实现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生产规范化、认证国际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罗艳说,截至目前,我国已与40余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立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

针对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缺失问题,罗艳建议,应与相关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国际合作,牢牢抓住中药原料的国际认证标准,建立国际认可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提高良好生产规范(GMP)管理水平,完善中药方剂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植物医学国际标准和话语权。

“先练好内功,到了合适的时候就可以走向世界。”张伯礼在全国两会期间谈及中医药走向世界时这样说,这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海佛学院院长印顺不谋而合,印顺建议,以中医“大医精诚”理念,推动中医药开放繁荣,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陈 曦 王祝华 本报记者 李丽云 乔 地 刘 昊)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