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秘鲁首都利马比利亚·埃尔萨尔瓦多医院,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与医院人员讨论新冠肺炎治疗流程方案。新华社发
3月13日,中国同中东欧17国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视频会议,分享和交流疫情防控经验及信息。图为克罗地亚代表参加视频会议。新华社发
5月9日,满载3500立方米、294.2吨国际合作防疫物资的中欧班列从武汉吴家山站驶出,开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新华社发
中国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作出巨大贡献
(比利时)马克·范·兰斯特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当今世界早已成为一个“地球村”,国际交往频繁。面对新冠肺炎这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疫苗研发尚未取得突破的传染病,关键在于各国要加强协调,重视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尽快开发出预防、治疗药物,消除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果断行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防控举措,展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政府调配全国资源,各地主动支援湖北和武汉,上下齐心。事实证明,中国的果断决策对遏制疫情的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回望几个月来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和成效,世界各国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启发。我们从这次疫情应对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经验之一就是中国的“快速检测、快速识别”的做法,中国大规模检测措施令世界印象深刻。
中国的科学家、医护人员等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他们的专业水准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中国科学家在极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并迅速同世界分享部分毒株全基因组序列。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研制检测试剂、开发疫苗和药物的前提。这也是中国科研人员为病毒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我领导的实验室是比利时乃至欧洲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承担了比利时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核酸检测工作。期待未来能够同中国相关科研机构展开更多合作。
抗击疫情需要各国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公开透明的应对措施为世界树立起信心。世界卫生组织多次表达对中国抗疫举措的赞赏。国际社会应支持世卫组织发挥协调和领导作用。世卫组织的多项新冠肺炎防控国际合作倡议,得到各国广泛支持,这是国际社会团结抗击疫情的积极信号。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中国专家同世界同行分享抗疫经验,中国医疗物资援助世界抗疫行动,中国向世卫组织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多项务实合作建议,都充分显示中国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为比利时荷语区鲁汶大学微生物、免疫和器官移植学院院长,本报记者张朋辉采访整理)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巴西)毛里西奥·桑托罗
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小时候,父亲治疗患者日夜操劳的场景让我难以忘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各地医护人员不畏风险、奔赴一线,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我很敬佩这些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父亲和我一样始终对中国政府应对疫情反应速度之快、投入资源之多印象深刻。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果断采取各项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
目前,巴西疫情形势十分严峻,这是数十年来巴西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和巨大挑战。中国积极向拉美多国提供援助,包括捐赠医疗物资,派遣医疗专家组,举行经验分享视频会等。巴西收到了大量来自中国各界、在巴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的捐赠。中国专家、一线医护人员同巴西卫生部和防疫专家举行了多场视频交流会,分享抗疫经验。中国还为在华采购医疗物资的巴西地方政府提供便利,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疫情防控中,巴西可以因地制宜地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有益经验。比如政府传递出坚定的抗疫声音,公开透明发布权威信息;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大量测试筛查感染者;采用先进的数字手段追踪疑似感染者;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等。现在,许多国家推出了重启经济的计划,但过早解除隔离可能会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隐患。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巴西在继续严格防控疫情蔓延的同时,可以借鉴中国的经济恢复措施,例如发放消费券等。
短期来看,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全球大宗商品贸易、旅游业等带来冲击。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例如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奠定发展与繁荣的物质基础,成为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巴西许多重要企业,如巴西石油公司、淡水河谷公司,都与中国有密切合作,未来两国还可以在医疗健康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寻找应对共同挑战的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并非一座座孤岛。无论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
(作者为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助理教授,本报驻巴西记者朱东君采访整理)
中国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
(墨西哥)乌利塞斯·格拉纳多斯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全局、果断决策,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中国人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展现出高度责任感。中国举国上下团结一致,用坚定的决心和行动应对疫情挑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我特别注意到,中国年轻人积极参与抗击疫情,成为抗疫中坚力量。我曾带领墨西哥一个夏季访学班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国家的希望在青年。中国新时代青年在抗击疫情中展现的拼搏精神,更让我对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学习,比如用中药辅助治疗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国还主动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数据和信息,为国际社会传递了信心和力量。在病毒全球蔓延的艰难时刻,中国积极向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提供紧急援助,捐赠医疗物资,派遣医疗专家组,尤为值得称赞。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明显冲击。目前,许多国家的工作重点陆续转向了经济复苏。协调应对疫情产生的经济影响,应充分发挥多边主义机制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应采取措施促进全球贸易,还应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支持以改善后者的卫生状况。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我相信,未来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对墨西哥而言,中国是值得依赖的伙伴。墨西哥与中国应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建立更多合作机制。
病毒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中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中积极践行这一理念。事实证明,病毒没有国界,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就能共同维护好人类健康和发展。
(作者为墨西哥自治技术学院亚太问题研究员,本报驻墨西哥记者刘旭霞采访整理)
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具有特殊意义
(意大利)弗朗切斯科·马林焦
今年中国两会的成功召开,向世界传递了积极明确的信号: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正加快恢复。
从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每一次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中国人民都不惧挑战、团结一致、全力应对,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一次次展现。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社区到每一位居民,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之坚、规模之大、调动资源之多、行动速度之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中国政府及时公开疫情信息,灵活调整防控措施。
这些严格、全面、彻底的疫情防控举措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中国人民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值得全世界尊重和肯定。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和个别媒体无视中国的贡献,破坏合作,企图将病毒政治化,这是无知和缺乏良知的表现。
中国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与世界携手抗击疫情的努力有目共睹,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在意大利疫情严重、民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伸出援手,先后向意大利派出多支抗疫医疗专家组,与意大利医务工作者在一线并肩作战,分享宝贵的物资和经验。中国积极倡导完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其中,在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中国提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具有特殊意义,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我相信,通过更广泛的对话和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和作用也将更加丰富。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与传染病抗争是共同挑战,不分国家和民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需要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所强调的,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作者为意大利新丝路促进会会长,本报驻意大利记者韩硕采访整理)
俄中两国始终团结合作相互支持
(俄罗斯)亚历山大·卢金
回首过去几个月,我常常想:中国为什么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出的疫情防控效果,并有序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这首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坚决、果断的行动,以及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各级政府做实做细防控工作,相关行业积极支援抗疫一线,民众做好自我防护……全社会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其次,中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效再次令世界惊叹。短时间建成集中收治医院,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忘我工作。
中国快速发展的医疗水平也让人印象深刻。我在中国访问时,曾去医院看过几次病,切身体会到中国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时,中国医护人员采取了及时、专业、规范的诊疗手段,这是中国新冠肺炎病亡率低的重要原因。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也是此次中国抗击疫情的突出特点。中医强调标本兼治,在预防疾病和对抗传染病等方面历史悠久、效果良好。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危机,走出危机需要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中国卓有成效的努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责任感。有别于个别国家的一些政客试图利用疫情达到政治目的,破坏国际社会抗击疫情共同努力的做法,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加强合作,帮助他国防控疫情,提供无偿援助。国际社会应该团结起来,加强双边合作以及在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合作。
疫情防控期间,俄中两国始终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双边贸易持续发展,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我希望能早日再到中国访问交流。
(作者为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汉学家,本报记者张晓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