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布局:以改革提升创新效能

发布时间:2020-06-12 14:14:53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沈慧 | 责任编辑:刘梦雅

关键词:科技,改革,创新,优化布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

从新冠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到腺病毒载体疫苗,再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在疫情防控中,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奋勇攻关,短时间内取得积极进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科技战线的攻关成就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果的具体展现。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全国两会落幕,征程再启。涉险滩、闯难关、开新路……不断调整优化科技投入产出结构和科技资源布局,以深化改革提升创新效能,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步履更加铿锵。

前不久,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发布,榜单展示了不同国家和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高质量科研产出情况。结果显示,中国贡献份额2015年至2019年间增加了63.5%,是增长最快的国家。数字背后是科技投入结构的调整优化。科技部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到1209亿元,同比增长10.9%。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目前制约我国发展的诸多“卡脖子”问题根子就在基础研究薄弱。

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时不我待。4月份,《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印发,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落实科研人员在立项选题、经费使用以及资源配置方面的自主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措施来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基础研究,通过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入与社会力量投入来共同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

调整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只是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严重影响了科技投入产出效益。

如何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进一步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创新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近年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在很多领域已迈入世界前列,但核心技术短缺情况尚未改变。”中科院院士赵宇亮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创新链不完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薄弱,很多基础研究成果无法转化落地。

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肠梗阻”,从去年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到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现“有得转”——解决源头问题、“有权转”——解决权益问题、“愿意转”——解决动力问题、“转得顺”——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一系列顶层设计相继出台。

2019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超过了当年度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

聚焦科技资源布局,各地密集出台一系列举措。

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新版“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日前正式上线运行,将面向甘肃省内个人用户全面免费开放。

支持和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发展,5月25日《苏州市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的实施细则》公布,对新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最高给予1000万元联动支持。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布,率先以规范性文件推行揭榜制,推动攻克山东省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持续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的143项任务目前已完成132项,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表示,科技部正在组织编制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强科技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