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论员 蒋新宇
在过去10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了三场会议。这三场会议都聚焦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脱贫攻坚。
8月18日,胡春华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隐患排查,切实将疫情、灾情等突发事件对脱贫的影响降到最低。8月21日,他出席克服疫情灾情影响确保如期全面脱贫电视电话会议时表示,在脱贫攻坚的最后紧要关头,必须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全方位传导压力、压实责任。8月27日,他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稳岗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抓紧抓好的关键之举,决不能掉以轻心、松劲懈怠。
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时间表上的最后一年,在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严峻形势下,又恰遇新冠疫情和洪水灾害的双重影响,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脱贫成果,任务之难之重可想而知。
在克服疫情灾情影响的问题上,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成为关键举措。中国各级党政干部把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摆在优先位置,落实就业奖补、以工代赈等政策,巩固就业帮扶成果,防止因疫情灾情致贫返贫。在面对扶贫产品滞销卖难问题上,国务院扶贫办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发挥消费扶贫的特殊作用,确保不出现大面积滞销卖难。今年以来,又有重庆、河南、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宣布所属地区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为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国家。在现行标准下,中国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了2019年末的551万人,7年累计减贫9348万人,年均减贫人数约1335.4万人。
中国的减贫实践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从市场化产业开发扶贫,到以贫困县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再到以贫困村为重点的民众参与扶贫,直到如今的精准扶贫。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手段,实现了从“输血式”减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型。
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保障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脱贫、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综合保障性扶贫等重点工作,丰富了扶贫方法路径;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了贫困人口的精神动力;严格的脱贫攻坚考核监督评估机制,确保了脱贫工作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中国全社会构筑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东西部城市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帮扶行动,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截至2019年,已有7.64万家民营企业帮扶到8.5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973.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贫困是世界性问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用7年时间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中国的减贫实践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了反贫困信心。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领中国各个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重大工程,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民生意义和世界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执政承诺的重要实践,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借鉴。(责任编辑:乐水 戚易斌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