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珠心算训练为“计算障碍”提供了解决之道

发布时间:2020-12-04 18:17:1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刘尚希,珠心算,计算障碍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殷晓霞)“在修订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应增加作为‘另一种知识体系’的珠心算课程,让珠算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现代教育价值在新时代得到全面彰显。”12月4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在首届珠心算发展高端论坛上表示。

刘尚希指出,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方决议中指出,中国珠算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是“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这一评价和认知,是基于珠算的科学思想、构建逻辑、算法规则做出的,符合珠算的现代性特征。 

“珠算是科学的结晶,其中的算盘结构、算法程序和操作实践都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刘尚希表示,珠算是古代的计算机,也有硬件和软件,那就是算盘和口诀,具有完备的系统性。其理论体系、工具体系和操作体系有机协同,完整解决了人们对数的认识、对计算的需要。珠算知识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和计算方法,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算盘作为计算工具被计算机所取代,但其中所蕴含的独特数学逻辑和方法以及由此铸就的另类知识体系并未过时,并开枝散叶,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方法。

珠心算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珠算基础上创新形成的“珠心算”悄然兴起,迄今全世界有百余国家和地区在开展珠心算教育。刘尚希指出,这是中国的一大发现和创造,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

他认为,“珠心算”是通过将手拨算珠这一“实体过程”迁移内化到大脑的“虚拟场景”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源于珠算但异于其他任何计算的创新方式与形态。这种从以“手”为中心向以“脑”为中心的过渡与转变,让“虚拟计算”取代了“实体计算”,突破了计算的物理限制,由此创造了不同于计算机的超级算力。这种超级算力不是大脑之外的延伸,而是大脑潜力的开发。珠心算不仅挑战并创造了大脑计算的极限与巅峰,而且还将计算以及因其赋能的诸多因子融入大脑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虚拟思维”场景,形成了一种无过程的运算逻辑,摆脱了“实体思维”的过程逻辑。

“实践表明,熟练掌握珠心算的人,其计算速度和计算效率惊人。”刘尚希表示,在这些惊人速度与效率的表象背后,还潜藏着珠心算更为重要而深刻的价值与奥秘。大量研究表明,珠心算教育具有开发儿童心智潜能的显著作用,能有效促进儿童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和思维能力等的提高。珠心算训练能够促进右脑在数学任务中的参与,促进儿童白质纤维的发育和左右脑之间信息的快速交互,能够影响脑神经网络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脑神经网络功能,促进儿童的心智发展。珠算与珠心算训练在认知功能提升中具有显著价值,为“计算障碍”这一世界性教育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据悉,本次论坛由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珠心算研究院联合主办。论坛旨在促进珠算珠心算领域学术交流、推动珠算珠心算事业发展,让古老的珠算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