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机与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逻辑

发布时间:2021-02-19 09:08:33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刘宏 马思睿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本土化发展,社会科学网,理论阐发,国家汉办,一带一路

孔子学院的发展已历经十六个春秋,有关孔院的研究亦结出丰硕成果,不仅从认识论角度,如公共外交、软实力、全球公共产品等方面探讨如何理解汉语国际推广,也从“三教”、组织管理分析等方法论角度为国际汉语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与支持。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环境,以富有解释力的理论阐发“孔子学院是什么”之外,做好日常教学与行政工作乃是保持学院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一所贴近市场需求、适应学生思维的孔子学院为当地汉语教育和社区文化带来的助益是对某些傲慢与偏见最好的回应。经历了高速开拓后,孔子学院需向纵深成长,以获得历久弥新的持续生命力。而“一带一路”倡议也为沿线孔子学院发展带来新契机、提出新要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丹的新著《“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为孔子学院获得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的选择,自身转型与国家战略、时代使命相结合的探索,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思考。

本书引论部分开宗明义地强调孔子学院应走本土化发展之路,因其契合“一带一路”倡议之实践,亦符合语言文化机构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文第一章点题,以“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为支点与落脚点,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孔子学院发展逻辑上的关联和实践上的契合。第二章围绕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展开,生动描述孔子学院在教学、机构、经费、舆论、运作上的种种“痛点”,提出本土化是“应对这些内忧外虑、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诠释“为什么本土化是孔子学院的‘危’中之‘机’”。而“一带一路”建设凸显孔院汉语教育的功能,亦强化其服务、互动与社会之面向,是本土化转型的催化剂。第三章为本书核心贡献之一,以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的“孔子学院本土化指标体系框架”,回答了本土化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对本土化程度进行测评的问题,并选择本土化较为成功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为典型案例,详细剖析其独特之处。第四章进一步回答本土化如何实现的问题,理论分析本土化过程的内在机制,并具象描述其实现途径。第五章分析本土化何以帮助孔院排除自身和外部障碍,塑造中外双方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创新孔院发展模式,并水到渠成地促进人文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此总结本土化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作为孔子学院前中方院长,李丹教授以宝贵的一线实践经验,结合大量田野观察和访谈资料,为本土化指标框架、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提供了有力论述,完整回答了本土化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衡量、又如何实现的问题,并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孔子学院版本的文化教育共同体方案。本书对丰富详实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梳理总结,并构建了具备开拓性、实用性的指标体系,是为两大亮点和创新贡献。其观点和建议得到了孔子学院总部的重视和采纳,为总部研制《孔子学院办学标准》、《孔子学院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理论剖析与实践经验的密切结合、旁观者与当事人的视角融合、学者与业者的双重身份成就了本书深入实践、联系实际的亮点,将孔子学院本土化的专业解析最终落实到了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上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孔院培训、中外联培、设立核心教师岗位、鼓励攻读“汉硕”等多元渠道培养本土教师;通过课程大纲先行、主干教材支撑、“一版多本”补充、数字化平台和自编教材多管齐下推进教材本土化;通过对接适应、学习比赛、评估督导多种手段探索教法本土化。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孔子学院在国家汉办的总体指导下,力求采用本土化工作方式方法:做对方有需求的事情,按当地的方式做事情,嵌入对方机制合作共事,与当地人员、机构合作,利用当地资源做事。

在办学模式上,沿线孔子学院要在“一带一路”大发展、大融合、大联动的机遇下,促进合作多元化、运营特色化、办学实用化、教学灵活化,即向合作模式“高校+”、运营模式“教学+”、教学模式“汉语+”、学习模式“课堂+”的方向迈进。

在具体措施上,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立足之本;推行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本土化是当务之急;目标定位与大学发展相契合是重要保障;融入社区获取各方支持是动力源泉;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是现实依托。

总之,《“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一书在人文交流合作意义上对本土化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建构了孔子学院本土化的完整指标体系,总结出孔子学院本土化的发生机制和实践路径,梳理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现实性、必要性、可行性、必然性,提出本土化有助于使孔子学院的发展与所在大学、当地社区和所属国家融合在一起,形成在兴趣、利益、责任乃至命运都攸关与共的共同体。这些观点,有理有据,新颖独到。相信孔子学院的相关研究者、具体从业者和高层管理者均可从中获得启发。

(作者单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宏 马思睿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