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与世界共融的桥梁更高更远更通达

发布时间:2021-06-02 16:40:33 | 来源:解放日报 | 作者:任翀等 | 责任编辑:杜潇枭

关键词:国门,班列,中欧,一带一路

五代国门百年变迁见证——

中国力量强起来

■本报记者 任翀

在中国边境小城满洲里北部,跨度100多米的国门巍峨耸立,“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大字庄严肃穆。

这里是满洲里著名的国门景区,国门、界碑等都是游客偏爱的留影地。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国门西侧的前四代国门模型。加上当代国门,这五个完全不同的国门,静静伫立,诉说了一段历经120多年的故事。

国门换代背后是国家“焕新”

第一代国门是一根用木板包着的木桩,上面钉有铁制的俄国双头鹰国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能被称为国门,因为木桩是俄国人设立的,位置也在俄方境内。

1900年,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铺入我国境内后,改称“中东铁路”。带有双头鹰国徽的木桩是两国之间最初的界线,大约在1902年由俄国单方面设立。木桩向西的一面被削平,写有俄文“萨拜喀尔省铁路交界”,位置在现在的俄国后贝加尔斯克以西的马赤也夫斯克车站东约1公里处,距后贝加尔斯克近10公里。由于木桩设在两国铁路交界处,所以它被默认为第一代国门。

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木质拱形,面向中国的一侧用中文写着“中苏门”。它由苏联方面修建,还历经几次迁移。

当时,中苏两国界线已从马赤也夫斯克附近南移到十八里小站,即现在的后贝加尔斯克站。苏联方面在车站以东设立了这个木质国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又将国门移到车站对面的苏方边防总站院内。1949年,苏联方面拆除了“中苏门”。

第三代国门修建于1968年,它不是门,而是桥,横跨中国的标准轨距铁轨和苏联的宽轨距铁轨。

该桥为铁木结构,主体用铁轨焊接而成,桥身漆为绿色,两侧的护栏嵌有木板。面西方向,写有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桥身北侧有一架铁梯,缘梯而上,可以站在桥上俯视过往车辆。

第四代国门才是中方修建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门。

建于1989年的第四代国门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用2000多块0.5平方米的青灰色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国门上方悬挂着直径1.8米的国徽,并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国门下方有标准轨和宽轨铁路各一条。由于中俄两国货运量逐年增加,在增铺铁路宽轨复线时,2007年将第四代国门拆除,开始建造第五代国门。

第五代国门就是现在人们面前的国门,总长105米,高43.7米,宽46.6米,2008年建成。乳白色的国门威严壮观,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悬挂着国徽,国际铁路从下面通过。

从第一代国门到第五代国门,见证了100多年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变迁背后,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

“北疆明珠”仍在不断“进化”

最近,一个名叫“北疆明珠”的观光项目正在满洲里国门景区建设。登上125米高的“北疆明珠”,中俄边境风光尽收眼底:中国这边,是国门景区;俄罗斯那边,是后贝加尔斯克车站、建筑、街道。时不时地,一列列中欧班列满载货物,“轰隆隆”地驶过国门。

满洲里口岸办数据显示,2013年,满洲里迎来第一列中欧班列“苏满欧”线,始发地分别为中国江苏苏州和欧洲波兰华沙;2014年,“苏满欧”线实现常态化运行;2020年,以满洲里为进出口口岸的中欧班列已有57条线路,全年共有3000多列驶过国门,同比增长35%,约占全国中欧班列总数的28%。

正是突飞猛进的中欧贸易量,推动第五代国门取代了第四代国门——在第五代国门下方,共有5条铁轨,其中3条已经投入使用,2条预留线路应对继续增长的中欧贸易运输量。

“100多年前,谁会想到这里会有那么大的贸易运输量、国门下面会有那么多条铁轨?”满洲里车站海关二级主办马树利还记得30年前刚加入海关时,海关大楼只是铁路中间的一间小平房,每个班次才2名员工。现在,车站海关的一线查验队伍已经接近20人,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以前每天检查四五十票货物已经算了不得的工作量;现在,平均每天大约有200多票验货量。”疫情发生后,选择中欧班列的客户更多,最忙的时候,有报关公司一天完成了500票货物报关。

即便是在一线工作了30多年,马树利常常因为报关产品种类更新频繁,仍需要在工作同时不断学习。最近,他和同事接到一台报价600多万美元的采矿专用机械,名字都念不顺溜,要检查的内容也和以前很不一样。“虽然忙碌,但很有成就感,很骄傲。因为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

中欧班列单程超1.3万公里,途中要更换60多位司机,他是“第一棒”——

保驾护航越来越忙

准时准点使命所在

■本报记者 郑子愚

我跑的就是中欧班列的第一棒和最后一棒。中欧班列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的工作是每天接送孩子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机辆段驻义乌西站调机司机长 黄伟

中午时分,黄伟听见熟悉的发动机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把拿起工具跑向缓缓驶入站点的内燃机车“东风7c-5001”。他要为自己的得力搭档做个全身体检。

今年47岁的黄伟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机辆段驻义乌西站调机司机长,主要是负责中欧班列、中亚班列、海陆联运班列等各种班列的调车工作。他驾驶的“义新欧”号中欧班列,从铁路义乌西站鸣笛启程,经由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出境,经过15天的旅程到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记者在义乌西站见到了黄伟和他的搭档内燃机车“东风7c-5001”。一见面,他就向记者“吐槽”:“真是越来越忙了!”语气却满是自豪。

30年运维机车,“望闻问切”

从义乌出发,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单次行程就超过1.3万公里。由于路途遥远,行程中要更换60多位火车司机。

“我跑的就是中欧班列的第一棒和最后一棒。”这是黄伟最引以为豪的。他每天的工作内容是把空车底送到海关,等待海关把中欧班列集装箱装上。之后,他驾驶机车将货场内零散分布的货物车厢编组成列,牵引至义乌西站。货物列车停放在站内指定位置后,再由黄伟把班列编组成趟,送到车站,由“第二棒”火车司机接走。

与此同时,他也是中欧班列的“最后一棒”。从欧洲进口的货物,通过中欧班列抵达义乌西站,由黄伟的班列送入海关,进行装卸车作业。

进出义乌西站的中欧班列频次增多,黄伟明显感觉自己越来越忙了。工作负荷增加,又要保证机车状态良好,黄伟借鉴中医诊疗方法,将近30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成了“望闻问切”机车质量检测四字工作法。

交班时,他会向上一班司机仔细了解机车的运行状态,接着,他通过榔头敲击零件及机件发出的声音判断设备是否在最佳工作状态。比如,轻敲螺丝,正常声音会是清脆的“当当当”,要是“哐哐”作响,那就要小心,这个螺丝可能松动了,需要检修。除了视觉、听觉,触觉也是检查机车状态的重要感官。现在的黄伟通过感触机车部件振动的频率和温度,就能确定机车运行部件是否良好。

每次出乘前后,黄伟都为机车做一次“体检”,再三确认机车状态良好。通过这套方法,多年来,“东风7c-5001”未出现过一起质量故障。

伴随着黄伟一整套出车手势,这个高3米多、重数百吨的大家伙“东风7c-5001”缓缓启动。这一天还有好几趟出车任务,中欧班列上的货物正源源不断地涌进涌出义乌西站。他片刻不敢耽误。

在黄伟看来,保证每一趟列车的准时准点是自己的使命,“中欧班列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的工作是每天接送孩子。”

“海转陆”需求纷纷,一舱难求

今年春节,黄伟觉得能用“从来没有这么忙”来形容。最直观的感受是,往年接近欧洲传统节日“圣诞节”,运送各类物资的中欧班列步入最忙碌的阶段;到了农历正月,中欧班列减少频次。然而,今年正月里,进出货场的集装箱大卡车仍旧大排长龙,起重机吊装作业争分夺秒,铁轨两旁的堆场满是集装箱,形如巨龙的货运列车一眼望不到头。黄伟所在的司机队伍24小时都在轮班工作,中欧班列货物进出不减反增。

赴任之初,黄伟对于中欧班列的理解是,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后,进出口报关流程简化,出口货物到了满洲里无需长时间停留,就迅速出关。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自己的理解太简单、片面。

2020年初,中欧班列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不仅打通了亚欧大陆的“经济动脉”,还成为运送抗疫物资的“生命动脉”。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中欧班列开行超过1万列,达到11215列,运送集装箱102.4万标箱,同比增长56%,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

今年1月25日上午,满载着100个标箱防疫物资和生产生活物资的中欧班列防疫物资专列从义乌西站启程,经过13天抵达波兰马拉舍维奇。班列上有82个标箱为防疫物资,4万余件防护服、医用隔离衣、注射器等总重324吨;另外18个标箱分别为运往欧洲的五金器具、汽车配件、生活用品等生产生活物资,将由同一班列运输至波兰后中转至德国,为当地生产生活提供保障。

前不久,黄伟接到几个朋友电话,问他能不能订到去往欧洲的货物舱位。细问才知,朋友公司的货物原本由海运运往欧洲,由于疫情影响,海运费用不断上涨,部分航线甚至飙涨200%,还不能保证如期抵达。加上今年3月23日,“长赐号”巨型货轮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搁浅,情急之下他们来找黄伟帮忙。要知道,此时的中欧班列排单计划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之后,一舱难求,甚至需要摇号订舱。面对朋友们的请求,黄伟爱莫能助。

现在,黄伟心里还有一个小心愿和一个大心愿。面对日益增多的货物,他希望能多一辆内燃机车,新添几名同事,更好地为中欧班列服务;至于大心愿,退休后,他就有足够的时间沿着中欧班列途经的国家旅游,感受一下这条路上的风土人情。

马蹄声“哒哒”探索救国之路

1924年6月的一天凌晨,3辆马车从满洲里一家小旅馆出发,直奔国境线的方向。天光微明,12匹膘肥体壮的快马分别拉着3辆车奔驰,“哒哒”的马蹄声回响在旷野中。

车上坐着李大钊和其他5位代表,在地下交通员的帮助下,他们有惊无险地越过国境线,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从1920年开始,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相继在满洲里设立了十几个秘密交通站。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出席共产国际会议、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被派往苏联学习工作等,都通过满洲里这条交通线进出中苏边境。

跨越千山万水、不惧艰难险阻,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救国之路的脚步。

(据新华社电)

记者手记

“一带一路”双城记

■宋彦霖 杨昱文

义乌和满洲里,两个风格迥异的城市,如今却因“一带一路”上的中欧班列连接在一起。

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这个号称在每个摊位停留1分钟,按每天8小时来算,逛遍全部近7万个摊位需要近半年时间的地方。

谈及中欧班列的“生意经”,平衡时间、成本和顾客利益,这是国际商贸城中的经营者都会提及的要素。在国际商贸城一个经销葡萄酒、果汁、橄榄油等产品的商铺中,展厅经理告诉我们,铁路运输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感。由于运输时间短,路程较平稳,因而对酒的品质影响会降到最低,消费者就更相信酒是原瓶原装。

以义乌商帮创业为主线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义乌之外有中国,中国之外还有世界,只有借着太平洋、大西洋的风,鸡毛才能真的飞上天。”如今,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义乌的“鸡毛”,飞得更高更远了。

义乌是中欧班列始发站之一,而我们寻访的最后一站满洲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风貌。在满洲里最后一天的傍晚,我们来到国门。来往于中俄的班列,由火车头牵引着长长的货车,穿过国门,从眼前一列列掠过。

跟随海关现场查验,可以看到入境班列上,装载着从国外进口的货物,例如板材、原木、燕麦、矿产等;而出境的班列里,有从义乌发出的小商品,沈阳发出的汽车配件、食品和酒,以及从大连营口过境的日韩货物等。

疫情冲击下,当地边民互市贸易被迫中断,旅游业也遭遇重创,这座小城很难与义乌的热闹繁忙场景相比。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另一种力量:城市运行有条不紊,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整座城市从上到下,调动资源,全力保障中欧班列畅通运行。

“这座城市地方很小、位置很远,但我们的责任却很重。我们的身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是中国经济通往世界的要冲。”满洲里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告别之际,再望一眼国门,祝愿口岸与世界共融的桥梁更通达,祝愿这颗“北疆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