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重阳坞“碳中和林”。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核心阅读
日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
在这一全国性的市场建立前,一些地方已展开试点、探索经验。同时,多地也在陆续制定具体目标、实施相关行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7月16日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首日收盘,全国碳市场收盘价较开盘价上涨6.73%,当日累计成交量达410万吨,成交额超2亿元。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发电行业成全国碳市场首批启动的行业
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上海、湖北设分会场。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由湖北省牵头建设、运行和维护,交易系统由上海市牵头建设、运行和维护,数据报送系统依托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成。
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纳入2013年至2019年任一年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2000多家发电企业(含自备电厂)。对于2019年至2020年配额实行全部免费分配,后续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发电行业直接烧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协同减污降碳。
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当日,中石油、中石化、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投、国家能源、申能集团、浙能集团、华润电力等企业参与了交易。
地方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启动探路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从2011年10月以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
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北京将发电、石化、水泥以及服务业等八大行业、8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包括企业和公共机构)纳入管理。主管部门免费发放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配额,经核查发现实际排放超过配额的,须从碳市场购买配额完成年度履约任务,反之可以出售多余配额获利。
北京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法规和市场规则,按照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适度从紧核发排放配额,建立了公开透明的排放报告和核查体系,并借助碳市场平台、鼓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碳市场运用市场机制降低了社会碳减排综合成本,为北京超额完成“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20.5%的规划目标任务、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截至目前,北京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超4230万吨,成交额超17.8亿元,各类碳交易产品累计成交近6900万吨,成交额突破19.8亿元。
上海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以来,构建了制度明晰、监管有序、减排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形成了公开透明、平稳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前,上海正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目前,上海试点碳市场包括三大交易品种,分别为上海碳配额现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上海碳配额远期。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碳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4374万吨,累计成交额9.93亿元;CCER成交量占全国总成交量约41%。
2014年4月,湖北试点碳市场正式开市交易。自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承担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
目前,系统主、副数据中心已经构成了同城主备系统架构,可以保证登记系统的不间断稳定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开立账户、注册登记、配额发放、交易结算、履约清缴等全业务流程功能。
“到今年6月30日,湖北碳市场配额现货共成交9881万吨,累计成交额21.90亿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曾庆祝说。
2015年,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公司纳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当时,有职工担心完不成减排任务,但该公司以减碳为目标改进考核方式,优化管理,当年就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并卖出第一笔碳配额200多吨。随后,该公司完成全厂6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还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开展节能改造。“碳交易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压力,但也帮我们瘦身健体。”该公司总经理包英捷表示。
多地积极行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国碳市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各地各部门正在明确相关目标,实施相关行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近日,记者在位于浙江杭州富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上看到,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刘鑫明正盯着大屏幕监测设备运行情况。据介绍,该项目自今年2月初正式投运以来,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预计年发电2.24亿千瓦时。刘鑫明给记者算起一笔环保账:“按照年发电量换算,富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9万吨。”
去年,浙江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总体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达峰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目前,浙江已基本摸清全省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6个领域的碳排放底数,围绕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4个指标,进行了分年度、多情景下达峰目标测算。浙江今年计划完成1635家重点企业(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碳账户建设,到2025年将建成30个低碳示范县(市、区)、100个“零碳”示范乡镇(街道)、1000个“零碳”示范村(社区)。
今年6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张掖市光储氢热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工。该项目全容量投产后,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5万吨/年,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8.7万吨/年,也相当于全省322万亩森林的碳汇量。这是甘肃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一个缩影。近期,甘肃印发《关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的意见》,紧扣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力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也在开展行动:探索建立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机制;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探索与国家充分对接统计、监测和核查规则、配额分配方法等具体措施;开展近零碳排放、气候投融资等各类试点示范;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大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目前,湖北正在研究制定碳达峰方案,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深化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上海明确要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比全国目标提前5年。目前,上海正在抓紧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现已将碳金融列入“十四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要内容。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表示,未来将重点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综合本报记者田泓、寇江泽、贺勇、田豆豆、吴君、付文、乔栋、窦瀚洋、刘新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