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雨水洪管理和设计方法是基于峰值排放速率来控制排水。然而,这种方法无法保护受纳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也忽视了流域中排水频率、流量和排放持续时间的增加等水文变化。国外对洪水和雨水的管理经历着一个相似的发展历程,最佳雨洪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流行于欧美各国,经历了从对水的恐惧到以水为友的转变,从单纯以工程方式解决向以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上海宝冶多年来致力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城市雨洪管理工具进行了分类梳理,提出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指导,总结水容积和水流速的计算方法,形成设计图集,并成功地将各类雨洪设施应用于住宅、办公等景观项目中。
雨洪设施 用景观设计的方法管理城市雨洪
在景观设计阶段,需要明确项目的空间条件,不同尺度的空间选用不同的雨洪设施。通常来说,住宅小区、学校、医院等项目,多采用“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指收集和吸收附近街道和人行铺装道路表面雨水径流的、种有植物的低洼地带。其将工程雨水控制和景观美学进行综合。根据土壤状况,生物滞留设施运用生物过程,从雨水中移除污染物,通过景观减缓雨水流速,并(或)使雨水渗入下面的土壤。
其中,常用于景观工程的生物滞留设施有三类。尺度较大的位于地面的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选用“雨水花园”;尺度略小的生物滞留设施选用“生物滞留池”;适合带状空间、雨水输送功能为主的设施则选用“植草沟”。
以水为友 让花园像海绵般“呼吸吐纳”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通常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使用时雨水得到净化。其结构由内而外一般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和蓄水层。同时设有穿孔管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过设计蓄水量的积水。
顾村拓展基地共有产权保障住房项目采用的就是雨水花园。该项目采用集中式雨水花园,其面积达到2360平米,下凹深度为15cm。由于面积较大,在花园内设置了在非降雨时段可以使用的汀步道,汀步道两侧散铺鹅卵石帮助路面排水。雨水花园内配植景观性较佳的植被,包括:水杉、垂柳等亲水性乔木;千屈菜、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美人蕉、水生鸢尾、狼尾草等湿生植物。
顾村保障房小区
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罗店B08,09地块安置小区项目,基于小区绿化要求与美化提升,结合小区新中式的设计风格,根据生物滞留池的下凹特性,设计为枯山水形式的雨水花园。滞留池的浅水区种植亲水植物,池底积水区铺上白米石。通过积蓄场地雨水,物理渗透和生物净化,降低短时雨水径流量,过滤雨水杂质,最终排入中水处理池或雨水管道。多选用本地植被,为当地昆虫、鸟类和其他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境。
罗店安置小区
在宝冶大院景观提升项目中设置了小型生物滞留池。其处理径流的原理同罗店安置小区的滞留池相似,但设计手法又有所不同。设计呼应了大院提升的生态创新理念,采用原型下沉式生物滞留池。滞留池边缘种植矮蒲苇,翠芦莉,狼尾草,日本麦冬等水生植物,保留现状龙柏,中间铺上青砺石,在尊重现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景观效果。
宝冶大院生物滞留池
渗透型干式植草沟
植草沟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其中,渗透型干式植草沟是一种调节式生态型排水沟结构。修整后的地表土设置植被洼地,以提高渗透并滞留径流。在渗透率较高的地方,洼地与地下渗透沟槽一起使用,以进一步减少径流总量和峰值排放速率。
宝冶大院改造项目中,将两栋办公楼之间的绿地设计为干式植草沟,有效解决了短时排水不畅的问题。植草沟浅水区种植梅花,靠中心区种植千屈菜,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植草沟两侧设计导流槽将雨水引至植草沟中心,通过渗透到达地下雨水收集池中。草沟内设有溢流口,采用溢流竖管并设置在地域水面100毫米处。
宝冶大院干式植草沟蓄水状态
收集利用 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
通过雨洪设施收集雨水,采用生态雨水收集技术,将雨水、屋面雨水、场地雨水、道路雨水等收集起来,暂存在不同类型的生态集水坑、蓄水池或植草沟内,并安装雨水净化装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经过斜板沉淀或者微絮过滤技术净化所收集的雨水,通过雨水管网、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排出多余雨水。收集来经过处理的雨水储存在水池内,供景观补水和绿化灌溉使用。
未来,上海宝冶将在各项目中继续落实生态雨洪技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刘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