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创新与中国“智造”的样板

发布时间:2021-12-02 09:24:48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赵汉斌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铁路建设,软弱地质,电气化局,铁路项目,信号测试

中老铁路:创新与中国“智造”的样板

廊开府与老挝隔河相望,是泰国东北部边贸重镇。中老铁路即将通车让这个口岸城市对区域互联互通红利充满期待。图为11月16日,列车驶入泰国廊开火车站。新华社记者林昊摄

◎本报记者 赵汉斌

通 讯 员 张伟明

复兴号碧龙,穿越西南横断山区和热带雨林,从昆明跨过南盘江、元江、澜沧江,沿湄公河一路飞驰向南。

沉寂的大山大河,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通车后,从昆明市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仅需3小时左右,到老挝万象可朝发夕至。

据新华社消息,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举行视频会晤,并以视频连线形式共同见证中老铁路通车。

穿山越岭的隧道桥梁创造诸多第一

2016年12月,在中老两党两国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下,中老昆万铁路全线开工。

这条铁路全线为Ⅰ级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160公里,线路全长1000多公里,由国内段、老挝段两个区段组成。行经云南西部和老挝北部山区,沿途山高谷深、地质复杂,跨越湄公河等众多水系,桥隧比国内段达到87%、老挝段达到62.7%,被称为一条“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铁路。

玉磨铁路隧道多数穿越断裂带,地质构造复杂,围岩破碎、地下水丰富,日均涌水3万立方米及以上的隧道就有20多座,同时集高地应力、高地热于一体,建设难度超乎预想。

在新平隧道,施工以来累计发生41次涌突,涌突量6.7万余立方米,417次溜坍,溜坍量5.7万余立方米……“面对软弱地质段的安全风险,创新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中老铁路玉磨段三标隧道局二分部项目经理周坤朋说。

通过科学分析对比,建设者们创造性地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带仰拱一次开挖工法,有效控制持续变形的问题。“新工法在玉磨三标全线隧道施工中推广,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玉磨铁路项目经理李平说。

而在超万米的万和隧道,建设者们创新工法,申报了8项专利。

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尽锐出战,力推工艺工法创新和技术攻关,动态优化技术措施,实时解决现场难题,铁路建设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形成复杂隧道动态设计施工的“云南经验”,将为川藏铁路建设提供借鉴。

5年间,大江大河上,横空出世的元江特大桥、阿墨江特大桥、澜沧江特大桥等,不仅让天堑变通途,还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铁路乃至世界铁路之最。

电气化建设凝聚“智造”力量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中老铁路建成‘一带一路’、中老友谊的标志性工程”的重要批示。

“电气化全过程数据贯通是建设的关键。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将之作为铁路建设的新标杆进行重点打造。”在位于磨憨站的中老铁路工程智能建造工作站,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玉磨项目总工程师赖鹏向记者介绍,国内、国外段全线930公里的新建电气化工程,正是凝聚“数字、智慧、创新、匠心”的样板。

针对中老铁路行经地区峡谷深切和高海拔、多地震、多热带雨林等特征,建设者们从BIM深化设计、数字建造管理、智能工装研发、专业技术创新、工艺工法优化、高效运维管理方面作了创新突破。

同时,诸多高科技建造手段,也在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应用,其中数字化贯通管理、基于北斗系统的CPⅡ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适用于铁路隧道内高空作业的SZP-Ⅰ隧道综合作业平台机械,成为三大科技亮点。

“通过运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智能化施工装备技术,我们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全线电气化工程,还将给火车供电的导线设备参数控制在毫米级精度,打造了中国制式电气化工程建设的新标杆!”赖鹏自豪地说。

11月24日,随着中老铁路国内段移动通信信号测试结束,全程语音通信质量平稳,移动、电信、联通用户手机上网速率基本达标,标志着国内段已实现移动网络覆盖,部分区域还能畅享5G信号的便利。

“中老铁路不是铺出来的,而是架出来、干出来,‘智造’出来的。”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刘一乔说。(科技日报昆明12月1日电)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