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荷叶浮萍”“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这些传诵千年的美好诗句,描述了麋鹿顾盼生姿的神态和华夏民族对它的钟爱。现如今,在其曾经生存了数百万年的家乡,“麋鹿兴于黄海之滨”已经成为江苏积极推进长江流域自然生态保护的一个真实写照。近日,“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省级党报全媒体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那里真切感受到了古人笔下“鹿鸣于野”的意境。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4万亩。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准建立。同年,从英国伦敦7家动物园引入39头麋鹿(13雄,26雌)。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护麋鹿、丹顶鹤及其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野生麋鹿种群的重要任务。
迄今为止,保护区内的麋鹿数量已经由1986年建区时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6119头,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占世界麋鹿总数60%,野生麋鹿数量已达到2658头,结束了全球百年以来无完全野生麋鹿群的历史。并且建立了三个“世界之最”,即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及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2015年,大丰麋鹿保护区区划调整获得国家批准。总面积达到2666.6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656.67公顷。保护区以保护麋鹿及湿地生态系统为己任。30多年来,由于有效保护,这片湿地的生态系统已日趋完整,保护区的生物圈在逐年扩大,生物量在不断上升,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麋鹿保护区全境在内,丹顶鹤、黑嘴鸥、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的栖息数量比建区时增加了数十倍,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有93种,此外保护区内拥有兽类12种、两栖爬行类27种、鱼类156种、昆虫599种、植物49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41种。
“从2017年,我们开始连续三年开展大规模人工驯养小麋鹿项目,已成功驯养了78头小麋鹿,麋鹿保护与研究工作成绩显著。”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保护区已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42个,与麋鹿相关的研究专著出版了13部,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取得研究成果80多项,其中7项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通过大规模人工驯养小麋鹿项目的开展,为麋鹿的饲养管理、人工驯养繁殖提供一个科学依据,也为今后麋鹿种群的繁殖扩群、精细化管理积累科研技术资料,建立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建立物种基因库。
“保护区里的83组高清摄像头织起了细密的‘安全网’,全天候监控4万亩内的风吹草动,降低了麋鹿安全事故的发生。”相关人士介绍说,目前,麋鹿保护区已设立了科研监测中心大楼,涵盖麋鹿保护管理研究中心、耐盐植物研究中心、湿地研究中心及麋鹿科普中心,为更好地保护麋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新增三个监测点,24小时监测保护区水文、土壤、气象等30多项指标,每隔15分钟更新一次上传至大数据平台,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大大提高了科研水平。
近年来,大丰麋鹿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1995年进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保护网络”;1999年被中国科协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联合国湿地保护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作为永久性保护地;2003年被湿地国际列入“东亚——澳大利亚鸟类保护网络成员”2004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命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
在长江大保护的过程中,大丰麋鹿保护区已经成为一块重要的生态“绿区”。2006年,大丰麋鹿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定为“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国麋鹿之乡”等;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称号。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 2012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称号;2013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长江湿地网络试点自然学校”称号;2014年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2015年,中华麋鹿园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5A级旅游景区。2019年,生态环境部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1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的函》保护区名列前十。
近几年来,麋鹿保护区积极寻求与探索有效保护珍稀物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切入点,遵循“以科研促保护、以旅游促发展”的治区方针,并打造“以园促区、以园兴区,园区共同发展”的新理念。以拓展生态旅游为重头戏,倾力构筑旅游经济高地,以获得的效益去推动自然保护事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可喜局面。
麋鹿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强力打造“湿地生态、麋鹿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景区软、硬件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开发建设了游客中心、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美食坊、1号码头、2号码头、鹿岛观鱼、观光塔、游客漫步道、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麋鹿争王展示区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开发了适合不同消费群体、不同知识结构,富含麋鹿文化底蕴和独特欣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60多种,进一步活跃了地域旅游商品市场。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海内外不断提高扩大,年游客量已逾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创下了3000万元纪录。
2018年,聚仙湖湿地公园正式投入使用,展示景区特有的湿地文化、麋鹿文化和封神文化,丰富景区景点内容,给游客带来更多优质的景观感受。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通过多种手段方式向社会展示黄海湿地的独特风貌及盐城对这片“净土”的保护成效;并且通过互动设备将麋鹿特性及保护麋鹿和湿地的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中华麋鹿园开展“内练苦功,外树形象”活动,造就了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综合服务队伍;2019年中华麋鹿园更是提出了“三化”工程,即绿化、美化、优化,将中华麋鹿园从硬件到软件,从环境到氛围都得到了再次的提升。目前,在国家5A级景区中华麋鹿园的辐射效应下,麋鹿保护区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支撑,致力发展旅游经济,并带动了景区周边社区旅游业的兴起。
与此同时,保护区相继编制了《中国麋鹿》大型摄影集、《中国麋鹿》杂志等麋鹿文化丛书32辑。其中《神鹿回归》荣获“梁希科普奖”,《走进南黄海湿地》入选全省青少年“百种优秀苏版出版物”。《236号孤独者的故事》荣获第23届全国电视专题片金鹰一等奖,这也是江苏省获得的电视专题片最高奖项。保护区还自办了“中华麋鹿网”、微信公众号等,并连续多年举办相关特色赛事,在形成了完整旅游产业链,助推了地域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呼吁社会大众关注、保护湿地及野生濒危动物。
鸥鸟恋江湖,麋鹿恋林薮。现如今,在长江流域、黄海之滨,“麋鹿兴”的大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陶醉其中,绘就一幅诗意和谐的美好图景。(潘瑞凯 裘丽 乔淳 赵冉 杨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