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毛吉康 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随着全球环境与气候危机日益加深,绿色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实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复苏发展既是各方政策重点,也是大国竞争的重要方面。
能源行业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目前全球42%的碳排放来自电力和热能生产。能源领域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领域。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不仅对实现“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将促进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彰显中国在能源绿色低碳治理中的全球引领作用。
中国在能源绿色低碳治理中的全球引领作用,有其理念、技术产业和制度规则方面的坚实基础。
首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为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危机的挑战,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推进力度逐年递增,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提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其次,拥有较强技术与产业支撑。中国已经建立涵盖全产业链条的新能源产业,具备较强研发、制造、安装和运维能力,形成了特有的产业优势及数量众多的优秀企业,在风电、光伏、氢能、火电综合升级改造等领域尤为突出。在能源新技术方面,中国在新型储能、氢能、综合智慧能源等能源新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应用,有效提升了终端用能和新能源发电的匹配程度。
第三,制定绿色低碳投资规则。中国把绿色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底色,借鉴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制定绿色低碳投资原则。2019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制定实施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为中国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提供了规则和框架。短短3年,已有来自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国家的40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了GIP,推动各项原则逐步落实。
第四,建立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平台。在习近平主席倡议下,2019年,“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并启动“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同年,绿色联盟启动《“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项目,推动制定“一带一路”项目分级分类指南,为共建国家及项目提供绿色解决方案。此外,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还建立了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国际合作平台。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增长,绿色低碳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增长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能源基础设施绿色项目投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为可持续的长期增长提供支持,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从2013至2020年,中资企业在光伏、风能电站方面的海外投资累积可控装机规模均已超过9GW。2015年中资企业光伏电站海外投资装机规模不足500MW,2019年达到4500MW,短短4年增长8倍。从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项目的投资对比看,2017 年中国“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占能源总投资的比例为35%,此后逐年快速攀升,到 2020 年达到 56%,超过了化石能源项目。而煤炭项目(包括煤电和煤矿)投资自2015 年达到峰值以来一直呈下降态势,2021年上半年已降为零。
二是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产业园区绿色化,加强园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用能清洁化替代。相关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工业园区的工业能耗强度比东道国工业能耗强度总体低50%—60%。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主的文莱大摩岛石油炼化工业园,以“镍铁+不锈钢一体化”为主的印尼青山园区,以“钢铁联合项目”为主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基本实现了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物料循环利用、环保、节水、清洁生产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构建。
三是中国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力度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增强对“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的融资支持。中国高度重视金融在绿色与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是最早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正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支持绿色与低碳发展。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及各大商业银行将绿色项目作为优先选项,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并不断推出绿色债券、清洁能源投资基金、绿色PPP等创新性绿色金融产品。(责任编辑:华章 乐水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