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助推世界发展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2-10-10 08:47:06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罗科·拉科尔特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一带一路,体系化建设,新冠,世界人民,引擎

【国外人士看中国这十年】

作者:罗科·拉科尔特(意大利)(南开大学副教授)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借此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连通,源远流长,这条通道见证了亚欧大陆持续数千年的贸易与人文交往。新时代中国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创造性提出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合作计划,建立在真正的多边主义原则之上,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文化传统,促进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合作交融。

“一带一路”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近些年,西方掀起逆全球化思潮,有意制造事端、设置壁垒,企图阻挠东西方在关键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西方的这种态度,折射出他们自以为是的认知,即“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崛起,单极主义对世界的影响正在弱化”。一些西方观察家对中国仍存有“国强必霸”的偏见。但“一带一路”恰与这些坚持“中国威胁”的论调截然相反。“一带一路”与生俱来带有鲜明的包容性,其所蕴含的世界观追求世界人民和谐共处、相互依存,最终的目标是与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西方如何渲染“中国威胁”,中国始终向世界展现维护和平、坚持开放、协同发展、共享繁荣的一贯立场。中国的发展能为世界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反过来,世界其他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也能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世界发展的浪潮不可阻挡,中国的“一带一路”是时代之约,是共赢之路,是中国之诺,更是全球化的大势所趋。

“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长远发展赋能。“一带一路”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这些国家也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大的受益者。例如,老挝人民在中国专家和近两万名技术工人的帮助下,成功建设一个个现代化的医院、学校、发电厂,修筑了绵延千里、穿越山川大河的中老铁路。这条从中国云南昆明至老挝首都万象的友谊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途经301座桥梁、167座隧道,设计时速160公里,2021年12月竣工通车。这条铁路让老挝跨入“高铁时代”,从此“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中国技术团队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在方案设计的各个阶段合理规避可能给沿线居民和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让中老高铁成为“品牌项目”,更是“民心工程”。老挝不仅获得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也学到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一带一路”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融资难题。据有关报道,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达94万亿美元。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发展中国家将陷入“没有钱就没法搞建设,没有基建就无法获得发展机会”的死循环。为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发展起步阶段的必要资金,中国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多边体系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开发出适应性更强且灵活多样的融资方案;亚投行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已经成为国际投融资的主渠道。2018年,中国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开发银行共同设立了中欧共同基金,进一步完善了“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得益于此,“一带一路”沿线各个重点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如中国和格鲁吉亚共同出资建设的阿纳克利亚深海港及当地经济特区,预计至2025年,该港货物吞吐能力有望突破1亿吨,将有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减贫脱贫找到出路。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可帮助3400多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其中2940万人生活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沿线国家对外经贸合作持续增长,中国投资规模逐年递增,雇用了数以十万计当地工人。在中国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下,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更加完整,优势产能得以显现,“产业扶贫”对当地人来说不再是一句空话。与此同时,数字“一带一路”合作也在沿线国家开花结果,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数字贸易获得蓬勃发展。

除了对抗贫困的突出贡献外,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危急时刻,中国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协调防疫机制、共享防疫信息,为多国提供医疗物资、技术设备,派出多批医疗队伍支援防疫工作,帮助这些国家应对疫情挑战。这些都让更多国家看到,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无疑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是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中非合作为当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真正的自强自立。随着“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彰显,将会吸引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其中,合作版图将会不断扩大。无论西方如何抹杀中国对全世界发展的积极贡献,“一带一路”无疑都是备受瞩目的南南合作典范。

  (译者:李凯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