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发布时间:2022-11-23 10:44:36 | 来源:新华日报每日电讯 | 作者:赵建国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一带一路,共建,中国,国际,发展

 赵建国(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共建“一带一路”是造福世界的伟大倡议,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回望这一重大倡议提出9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绽放的花、结下的果,让我们倍感振奋。倡议提出之初,中国媒体界就积极投身其中,为弘扬丝路精神、推进“五通”贡献媒体力量。作为一名国际传播工作者,我曾有幸参与和见证了新华社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以高水平新闻产品和图书出版物对外宣介“一带一路”等创造性工作。今天,新华社已成为对外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领头雁、主力军、思想库。

浙江与“一带一路”有着深厚渊源,无论是历史上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还是今天中欧班列的重要出发站,浙江都始终以先行者的姿态书写着丝路传奇。绍兴柯桥就是这样一个以“一块布”为底稿写就的精彩传奇。在中共二十大刚刚闭幕之际,新华社就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合作,举办“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这对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几天前我刚从上海回来,第五届进博会的热烈氛围深深感染了我。我深切体会到习近平主席强调的“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引发的热烈反响。从一定意义上讲,进博会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商洽会,很多“一带一路”国家带来了新产品,签订了新合约,结交了新朋友。事实表明,进博会正在贯通双循环、联通全世界,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进博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动,也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多边主义、什么是真正的全球化。

光明日报是一份思想文化大报,以“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作为自身定位,致力为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贡献光明力量。

我们积极做共建“一带一路”政策的宣讲者。把阐释习近平主席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精神作为重中之重,把解读中国政府关于“五通”的决策举措作为重要使命,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展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决心、诚意和智慧,持续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响亮声音。

我们积极做共建“一带一路”成就的见证者。我们常设“一带一路进行时”等专栏,及时报道我与沿线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落地成效。从中巴经济走廊到蒙内铁路,从希腊港口到中老铁路,都有我们记者的身影。我们还注重发挥本报思想文化特色,推出“外国博物馆里的丝绸之路”等栏目,用散落四海的丝路历史文化碎片,描绘丝绸之路的时空演进,勾勒出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生动场景,展现丝路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受到广泛欢迎。

我们积极做共建“一带一路”对话的推动者。我们开设“光明国际论坛笔会/对话”专版,吸引了众多外国政要名流、顶尖学者、企业精英参与互动讨论,阐发他们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球发展的独到见解。参与对话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世界意义,共建“一带一路”是助推世界发展的新引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这些共识,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共鸣。

我们积极做共建“一带一路”媒体的合作者。“一带一路”是各国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加强各国媒体交流与合作。我们以“阅读中国+”为品牌,与土耳其、捷克、希腊、塞尔维亚、泰国、巴基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展现当代中国发展成就,让共建“一带一路”生动故事和成果芬芳为更多人所感知。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少数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大搞“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等不得人心之举,干扰“一带一路”建设的杂音噪音也时有出现。这就更加需要加强媒体合作,共同讲好新丝路故事,使权威真实声音成为国际舆论场主流,使各国民众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相互欣赏,凝聚起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大合力。(完)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