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杰:中冶集团海外工程管理部部长,中冶国际党委书记
2018年9月25日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五年来,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诸多项目在全球多地开花结果,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民众分享了发展带来的红利。“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企业家应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网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冶集团海外工程管理部部长,中冶国际党委书记徐永杰。
中冶集团海外工程管理部部长,中冶国际党委书记徐永杰。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五年来,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诸多项目在全球多地开花结果,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民众分享了发展带来的红利。“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企业家应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网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冶集团海外工程管理部部长,中冶国际党委书记徐永杰。
记者: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一带一路”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市场,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把握这一机遇?
徐永杰: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冶集团国文清董事长立即亲自主持召开海外市场推进会,提出加大海外市场开发的部署和要求;张兆祥书记也十分重视海外业务,将中冶国际海外业务平台公司作为他的党建联系点;张孟星总裁提出集团海外优先发展战略,亲自推进海外重大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中冶集团在海外55个国家设有143个驻外机构,也实施了一大批海外国际产能合作、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合作等重大项目,多个项目还获得了国内鲁班奖以及当地优秀项目奖,所以我认为“一带一路”给中央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记者:中冶集团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请问未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中有何规划呢?
徐永杰:中冶集团主要是冶金建设的国家队,同时也注重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新兴产业以及矿业资源开发,占领着海外业务布局的先机。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别,设有83个驻外机构,这些驻外机构对当地的风土民情、法律法规、市场机遇、本地化资源都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和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对接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在中冶集团在国外做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钢铁综合及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为当地的就业和民生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记者: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您认为企业家应该如何更好的去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徐永杰:作为中央企业走出去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一要解决沟通交流的问题。中冶集团是最早走出去的央企之一,我们加大了海外市场开发力度,同时,在沟通交流方面加强相关培训,加强学习。有一句话叫“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既然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要从融入当地开始,所以中冶集团招收了大量熟悉当地环境、当地文化的中国以及外国留学生,在集团内部加强培训,做到对外沟通顺畅,交流无阻。
第二要解决文化和理念差异的问题。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宗教、理念不同,所以,我们的做法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理解、丰富和学习。我觉得每个文化都有它灿烂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将国际理念与中国理念相结合。
第三要解决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集团要求驻外机构聘用当地员工的比例必须大于中方员工比例。例如马来西亚公司,我们共有员工222人,总部派遣到吉隆坡的只有13人,其余209人均来自当地及周边国家,本土化比例达到了94%;我刚陪张孟星总裁到斯里兰卡进行工作访问,发现斯里兰卡分公司及项目部中,雇佣当地员工就超过了50%,这是本土化的问题。当然本土化还包括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土化的人员、装备和技术,通过提供协调、管理、进度等与他们对接。此外,还可以培训当地人员。有的当地员工在我们境外的子企业服务了20多年,他们完全成为了中方企业的一部分,有的员工已经完全学会了汉语,我们的员工也完全学会了当地语言,所以本土化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技术、装备等提供充分的衔接和合作。
我觉得国际化的概念和本土化是有区别的。国际化是指不光是和当地企业合作,还应该和其他的先进的欧美日韩企业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发市场做项目。中国企业应该成为国际化的当地公司。通过属地化合规合法的经营,然后和先进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国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我们的品牌。
记者: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会面临技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我们在这些交流中有没有一些比较特殊或者有趣的事情分享一下?
徐永杰:中冶集团的优势是冶金建设,冶金建设国家队保持了2万多人的整体队形,在全世界是最强、最大的。我认为,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中冶。但我们不固步自封,要继续向先进国家、先进技术学习,与先进企业交流。
技术交流、创新是永久的话题。中冶集团也十分重视技术创新。目前,中冶集团的专利大约22000多件。创新的专利,技术的驱动是未来钢铁冶金建设行业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法宝。同时,我们和世界上同行各业在项目上也都有交流,有时也一起合作,为业主创造价值。
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以前走了一些弯路。2012年“9.5”会议之后,中冶集团在这方面加强了培训和交流。例如新加坡公司,每次有员工派到新加坡去工作,无论是工程师、管理人员还是少量的技术工人都要在北京进行严格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新加坡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节日和当地人以及与其他邻国打交道的经验,做到尊重、理解、学习当地文化,吸取别人的精华。
1991年我在巴基斯坦的山达克铜金矿工作,给巴基斯坦政府建设一个铜金采矿、选矿、冶炼的综合企业。刚开始起步时困难很多,主要还是当地的资源、配置不足。当地的工人、技术水平比较低,交通也极不方便。所以项目建设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利用四年的时间,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综合铜金冶炼企业。建成以后,交付给了巴方。但由于巴方在运营资源方面遇到各种困难,工厂难以持续。中冶集团在经过国际竞标承接项目运营后,工厂恢复生产。刚开始因为技术含量高,中方员工要多一些,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后,就不断聘请当地员工,甚至当地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后上岗。现在再去山达克,你会看到主要是来自当地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等在运营整个工厂,这成了他们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一个项目。年底中冶集团的子企业中冶铜锌在山达克现场表彰先进生产者,带上大红花的80%都是巴基斯坦人。巴基斯坦山达克项目是中巴友谊互利合作非常好的案例。
记者:请问,在企业内部对于一些贫困的职工有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徐永杰:巴基斯坦善达克刚开始运营的时候,当地还没有医院,没有学校,中冶集团经过研究,给当地建设了小学,配置了医院、医生、老师,做一些回馈社会的行为。
中冶集团在圣彼得堡的项目经理张爽,看到一名员工工作情绪低落,私下了解原因后,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进行募捐,解决了员工的燃眉之急,使得这一家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我觉着一个企业要和当地人民生活工作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苦衷和诉求,解决他们的困难。我想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长线经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当地企业政府合作,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好,越走越稳。
记者:感谢接受中国网的采访,谢谢您。
(监制/终审:郑文华;编审:王振红;主编/摄像:王东海;主持人:喻智晓;编辑:殷晓霞;后期:刘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