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百年过去,中和古镇的各类古迹仍随处可见。郭沫若先生来此就曾写下了
“儋耳古镇古迹多”的诗句。古镇中现存着城垣、州治、书院、井泉、街巷、石塔等十三处古迹,其中令人记忆深刻的要数巍峨的古城垣,据记载修筑城门楼阁是为了抵御海盗的侵扰和防止战祸。
古镇城墙遗址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并于明洪武六年,拓址筑城。城垣东西南北建有四道城门楼,现存的武定门正是其中的北门。城门上古朴的石砖记录了这座城门的辉煌,走近武定门,一股沧桑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走在古镇的街道上,两旁复杂而精致的建筑给这座小镇增添了一种不同于古城门的别样色彩。在这条老街上总能发现深黯古朴的牌楼,牌楼上斑驳的黑苔下依稀可以看到各类店名,揭示着老街往日的繁华。

古镇中的各类建筑遗址彰显了它的古老沧桑,而当地人们之间的重文重礼教之风也与这份沧桑不无关系。中和古镇东郊,古朴而底蕴深厚的东坡书院就坐落在一片椰林之下。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始建于1097年,全院土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院里古木幽茂,群芳竞秀。这里正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讲学场所。

北宋绍圣四年,苏东坡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贬昌化军安置,即今天的儋州市中和镇。
载酒亭为重桅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东坡书院内建筑石刻众多,包括正殿、载酒亭、东西厢房、春牛石雕、东坡铜像、钦帅井以及碑刻等,这些景致详细描述了苏东坡在儋州三年的生活与讲学的情景。
苏东坡旅居儋州三年间,留下了诸多诗词作品,也给儋州人带去了中原文化和重文之风。苏东坡离开儋州时,黎族父老携酒相送,执手泣涕,他遂写《别海南黎民表》劝慰别离之苦,诗中写道: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拨开浓重的历史尘埃,在这座东坡书院中,仿佛还有着苏东坡对儋州黎民传道授业的身影。

苏东坡走后,他的事迹仍在教化风俗,变化人心,儋州独特的民风民俗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崇文重教之风在这里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