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改革十年评述

发布时间:2022-05-18 12:42:0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徐芳、李晓轩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科技评价,改革,三评,破四唯

总结与建议

近10年的科技评价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出台文件最为密集的时期。这一方面源于我国科技发展到了从“跟跑”向“并行”和“领跑”过渡的阶段,需要科技评价体系转变;另一方面也是科技评价的问题积累已久,解决问题的急迫性日益增加。总体来说,这10年的改革成效是明显的,但是,差距依然巨大。这次的改革成效大体可概括为“表层强,中层半,底层弱”。所谓“表层强”,是指这次改革比较好地破除了“三评”中的不合理的评价数量、频次、指标问题。“中层半”指在奖励制度、人才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等方面启动了改革,但是改革还在半途。“底层弱”指科技评价改革尚未实现在引导科研人员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方面的根本好转,没有解决好“破”之后“立”什么的问题。

成效与经验

以“减量”和破“唯”为主的科技评价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了科研人员的肯定。通过“减量”改革,减少了29%的评价事项。通过破“唯”改革,消除了大量不合理的评价指标量化标准,代表作制度得到公认。这些改革也与国际上科技评价改革(如《旧金山宣言》)的趋势相一致,并且力度更大。

一批领先机构在改革中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资助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分别在项目评价、人才评价、机构评价上探索了新型的、更加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方法。

在科技奖励制度、科技人才计划及科研经费管理等科技评价相关领域改革上取得了不同进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在价值取向上纠偏的作用。其中,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力度较大,科研人员获得感较强;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朝压缩国家科技奖项数量的方向在努力,已有较大力度但还没改革到位;科技人才计划改革在限定单个科研人员“帽子”数量上有初步进展,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大。

此轮改革主要以政府政策推动为主,政策体系脉络清晰、层次分明。①政策体系脉络清晰,即以“三评”为改革对象,以“减量”和破“唯”为抓手。其中,破“唯”又分为在评价指标上破“唯”,以及破“唯”所涉及的奖励制度、人才计划和项目经费管理的改革。②政策体系层次分明,即以“三评”文件为纲领,科学技术部等随即响应发布破“唯”行动方案及其他配合文件,教育部等各部委及地方密集出台相应文件,形成政策合力。

问题

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评价治理体系。科技评价的问题需要利益相关方共同解决,需要明确各利益方的任务与责任。此轮改革以政府出台政策为主,但是,政府自身该改什么,资助机构、研究单位、科研人员、出版商、科技社团等该改什么,其中责任不清、分工不明。责任、分工的落实本应是此轮改革举措落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治理体系角度看,当前之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科技评价治理体系,其中主要矛盾在于政府在科技评价的管理中该做什么,如何随着科学共同体的成熟而逐渐放权,以及如何促进科学共同体自立自强自主等。

科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够。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前一问题的延伸,表现在3个方面:①此轮改革由政府推动为主,科学共同体虽然欢迎但只是被动落实,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至于科学共同体还在等政府破“唯”之后“立”出新标来。②分层评价理论体现不够,因为不少单位SCI论文没几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申请到几项,还没到破“唯”的阶段。③政府放权不够、大一统管理色彩重,而处于“领头角马”位置的单位也不敢轻易在“立”新标上大胆闯。

对适应融合科学等新的研究范式的评价方法关注不够。当前正在兴起的第四范式、学科交叉、数据驱动的科研等大体可归为融合科学范式[20]。相比传统研究,融合科学更强调问题导向、强调交叉融合,这对包括我国科学界在内的整个科学界都是巨大挑战。对此,国内关注还不够。如何从传统评价过渡到更加开放、更加动态因而也更复杂的融合科学范式下的评价,这些研究和实践都不够。

从我国科技评价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来说,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同行评议公正性、评价方法专业性、评价管理科学性(如防止排名榜无序发布)等,而这些问题又与其他因素如科学文化、科研诚信、科研水平等问题相关密切,值得关注。

建议

科技评价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仍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为此,提出4点建议。

着力建设良好科研生态环境,破“唯”要继续破在本体上。政府层面应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包括:大量压缩中央部委层面的各种人才计划,将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落到实地;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行到底,明确国家三大奖的奖励性质定位而非评先进工具,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学会设奖;协调巡视、审计等的政策标准,以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成果,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防止增量冲动,保持科技评价减量成果。准确落实中央“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文件精神,通过预算绩效评价不断完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避免对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重复评价。

分类评价,分层推进。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科研单位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科技评价方法,尤其鼓励学术高地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试点探索立新标的任务,发挥“领头角马”的带头作用。

跟踪科技发展新趋势,创新科技评价方法。鼓励开展针对融合科学等新的研究范式,以及大数据等新型发展趋势的科技评价方法研究,力争在国际上占得先机。

(作者:徐芳、李晓轩,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