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尼加强科技合作的重点路径
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2018 年 8 月“一带一路”建设工作 5 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上述指示为中国和印尼的未来科技合作明确了发展路径。
以全产业链优化布局为目标的产能和能源科技合作
中国和印尼产能和能源科技合作的关键是要明确双方参与主体在全产业链优化布局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农业领域,可共建中国-印尼农业科技全产业链合作体系,重点布局食品深加工、生物制药、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业,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等全流程环节。在能源与矿产领域,可加强产业园的科技支撑,提高能源和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以智能用能终端技术、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设计产业园区能源互联网模式,建立分布式多能互补供能系统。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生的态环境风险监测与防控科技合作
作为自然灾害多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群岛国家,印尼的局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风险。例如,雅-万高铁部分地段存在暴雨洪涝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隐患;雅-万城市一体化建设工程及废弃物处置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部分地区小型金矿开采存在严重的汞污染,空气、土壤、鱼类和稻田均出现汞超标。有专家建议实施“中国科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科技支撑计划”,围绕互联互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经济与生态安全、跨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等科技需求和民生诉求,率先启动一批科技示范项目。
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机制的合作
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机制包括常规监控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科技工程,当前可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建立针对性科技合作模式。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如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在此领域已获得许多成果。例如:2016 年,上述研究所共同启动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项目;2017 年,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办了“发展中国家暨‘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培训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