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资源环境领域开展重点合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30 11:39: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钟帅 邱华盛 沈镭 胡纾寒 张红丽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科技合作,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球海洋支点,资源与环境

基于“共建”原则强化长效合作机制的政策导向、基金支持和队伍建设

立足双边、地位和国际层面,促成《中国和印尼科技合作中长期规划纲要》的编制

《中国和印尼科技合作中长期规划纲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全球海洋支点”深入对接的行动指南,需要体现两国在双边、地区、国际等层面的全方位愿景。在双边层面共同解决双方急需的技术推广和标准化问题;在区域层面加强高适用性、易推广且成本可行等具有“量大面广”特征的科技研发,如“海洋牧场”建设、海藻养殖及加工制药、海洋防腐技术应用、临港工业示范区建设等;在国际层面,中国和印尼双方乃至邀请一些发达国家,构建多方参与并共同探索特定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高端技术研发的合作模式。

着力民生工程需求,设置多学科支撑的跨国科技服务专项

民生工程是中国和印尼推进科技合作的重点关注目标。建议在乡村和偏远地区电网布控、海洋渔业养殖和加工一体化联合生产体系、城市周边及重大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市交通和建筑布局综合规划等领域开展合作。为民生工程设立科技服务专项,提供农学、电力、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的支持,并在政治、经济、语言、金融、统计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合作。

基于“共享”原则探索“区域综合经济走廊”的新型科技合作模式

立足产能合作目标,共建高新科技示范产业园

依托“丝路产能合作中心”平台,面向印尼“区域综合经济走廊”目标,以当前中国在印尼的五大投资领域——矿产类加工、电力、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电商和互联网金融投资等为导向,部署跨国全产业链优化技术实验基地,并共建高新科技示范产业园。建议设置急需和紧缺型产能科技合作项目,并在综合产业园区部署实验基地。

准确把握民生需求,建立重点基建工程风险防控联合实验室

准确把握当地民生需求是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当地社区认可和支持的关键。建议围绕重点基建工程的风险识别、监测和应对等需求,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生态环境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提升培训,共享实时信息、技术和新成果,设立不同类型风险防控技术研发专项。雅-万高铁可参考作为联合实验室部署的首个专项目标,根据印尼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开展“雅-万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及其综合风险评估”等相关研究。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防治联合实验室

中国和印尼的两国科研人员可以共享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最前沿科研成果,共建重大自然灾害防治联合实验室。两国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可以根据灾害类型设立科技合作专项和建立联合科研团队,开展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监测。联合实验室、科技合作专项、联合科研团队将进一步完善两国“人才、平台、项目”结合的全方位科技合作体系,切实提高印尼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常规监控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并完善应对机制,识别热带群岛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发掘变化规律,争取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成果。(作者:钟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邱华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沈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胡纾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红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9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