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从发明到模仿,再走向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29 10:14: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张柏春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中国技术,发明,模仿,创新

中国在最近 40 年取得的创新业绩更为显著,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媒体等对此都做了很多阐述和报道。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共中央、科技界和经济界对“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又有突破,看到“创新”是走出跟踪模仿阶段和提高国力的关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 1998 年决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批准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006 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当前,中国已经在科技人力资源、资金投入和创新产出等方面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科技突破。不过,与现代化强国相比,中国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例如,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高端创新人才明显短缺。另外,还存在学术与技术反差较大的现象。按照某些算法,中国大陆有若干所大学已进入世界百强,而企业却不易挤进世界创新企业百强。在一些重要领域,论文发表量增长显著,甚至跻身世界前列,而相应的工业技术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恐怕不仅仅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问题。当前解决中美贸易战中的“卡脖子”问题和补齐事关长远发展的技术短板都是对中国科技界和产业界的考验。

古代中国是世界发明创造的重要贡献者,为后人留下了博大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到近代,中国技术由工匠传统向工程科学模式升级。在这个“换道”发展过程中,中国通过技术转移,有偿地搭上了工业化国家的“便车”。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逐步填补空白和完善技术体系,显著提高技术水平,并谋求创新,实现了重大科技突破。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特别是 2012 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科技由跟踪模仿转向创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历史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引领过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社会现代化,而更多的国家则借助技术创新来带动社会现代化。为了建成现代化强国,中国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冷静地研判本国科技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正视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前瞻地做好科技布局,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脚踏实地做好具体工作。一方面,要抓住“创新”这个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勇于啃硬骨头,解决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增强科学原创和技术发明的能力,为创新提供知识源。同时,还有必要改革教育,大批造就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致谢李成智教授就部分内容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陈朴副研究员协助核查了重要史料。在此表示诚挚谢意!(作者: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