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用融合——智能技术群驱动的第五制造范式

发布时间:2019-01-29 10:32: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杨青峰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人工智能,AI,工业互联网,制造范式,产用融合

构造第五制造范式——产用融合

前文阐述了产用融合是继大规模定制之后的新制造范式,但它需要一个合理的内部结构才能实现。本文认为构造产用融合制造范式至少需要以下 6 个方面工作。

需要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连接、打通和理解。现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提供了生产者和使用者连接的基本工具。连接不仅仅是生产者和使用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是要连接生产活动和使用活动,连接生产场景和使用场景,这些连接包括全渠道和全生命周期的连接。在连接之上,关键是打通,使得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双向完全理解。生产者需要准确理解使用者的现实需要以及潜在的动态需要。使用者需要理解生产不是任意无限可能,而是有边界的最大化可能。要实现这种理解,生产者必须提供充分的工具包和技术工具帮助使用者理解生产。生产者需要安装必要的传感单元、智能应用,以及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实现对使用者需求的理解。

需要合适的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作为支点。产用融合制造范式并不是让使用者陷入大量的不必要工作当中,而是融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以自然而然的状态发生。因此,建立产用融合制造结构,就必须进行合适的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设计与布局,并把它们作为使用端的支点,实现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自然打通和自然理解。

要实现实时永续按需生产,必须建立一个价值环流(图2)。所谓价值环流就是在支点设计的基础上,不仅仅要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连接、打通和理解,还要实现动态的价值交付通道。即使用者所有动态需要能够实时传递到生产者,生产者的制造价值能够随时传递到使用者。例如:使用者的数据、需求信息、创新建议、评价等通过连接通道环流到生产者一边;生产者结合这些一手的使用者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进行集约,对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将一对一的需求根据生产能力与使用者及时沟通,确保双方对问题与解决方式达成共识;最后生产者把制造价值以数字化或实体的方式交付给使用者。最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为价值的数字化传递创造了可能。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